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產婆法V.S.撞鐘術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是將學生心中的智與德引發出來,他問學生問題,不直接指出答案而是將答案引導出來;中國古代的「撞鐘術」則是善問答者可得較多收穫,不善問答者收穫甚少,知識獲得全憑個人做學問的技巧,以下將從各角度比較二術之優劣。
一、教學方法
(一)產婆術:教師使用詰問法,引導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可加強學生思考能力及回答問題的技巧。
(二)鐘術:教師等待學生發問,針對個別問題給予不同程度的回答若學生甚少發問,久之形成思考僵化,不善口頭表達。
(三)結論:在教學方法上「產婆術」優於「撞鐘術」。
二、角色
(一)產婆術:教師向學生問題是「主動」的角色,學生是等待教師給予引導者。
(二)撞鐘術:教師等待學生問問題是「被動」的角色,學生是主動向教師尋求解答者。
(三)結論:以學習者而言,應主動向教師尋求解答,才能使知識更上層樓,故用「撞鐘術」為佳。
三、知識獲得
(一)產婆術:教師藉著問題,將正確的答案一步步引導出來,使學生能循序漸進的獲得知識。
(二)撞鐘術:學生有疑惑才向教師發問,依其問題性質給予程度不同的知識。
(三)結論:在知識的獲得上,若學生不主動發問則得不到知識,故撞鐘術非好的教學法。
四、教學對象
(一)產婆術:對於一個毫無概念的學習者,只要將本來隱藏在心中的真理、知識、智慧加以引導出來即可,不需外加任何東西,則人人可為學習者,教師可以有教無類。
(二)撞鐘術:學生問較高難度的問題,教師回答較深入;學生問較簡易的問題,則給淺顯易懂之解答。如此依學生問題之深淺給予相同程度的解答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符合自身程度的知識。
(三)結論:在使大多數人能獲得知識的立場下,可「有教無類」的產婆術較佳的教育方法。
「產婆術」與「撞鐘術」各有其優缺點之處,在教育上二者兼顧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拿回自己的鑰匙

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他知道只有自己能夠帶給自己真正的快樂;更進一步,把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
每人心中都有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先生手裡。
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在孩子手中。婆婆說:「我的媳婦不孝順,我真命苦!」年輕人從文具店走出來說:「那位老闆服務態度惡劣,把我氣炸了!」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的心情,甚至行為。
您一定聽過「誰…搬走我的乳酪」:
很久以前有二隻小老鼠和二個小人住在一座可以無限供應乳酪的迷宮裡,不過乳酪藏在迷宮的某一個角落,二隻小老鼠是憑著直覺去找。二個小人則是憑著分析和推理去找,他們花了很大的工夫終於找到一座看上去可以吃不完的乳酪山,於是他們連住的地方都搬到乳酪山的附近,日復一日,過的很快樂。
直到某一天…乳酪山不見了!二隻小老鼠立刻決定去找下一座乳酪山;但是二個小人卻被「乳酪消失」的景象震撼住了,他們不斷問自己以及相互討論「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日子在困惑中一天天過去,其中一個小人決定接受這個事實,去找下一座乳酪山。可是他的朋友不願意,還是坐在原來的地方,希望「搬走乳酪的人」會將乳酪山「還給他」。出去找乳酪的小人在路途中幾度因為不確定“能否找到乳酪山”而動搖,但是他卻發現:當一個人擺脫了自己的恐懼,就會覺得無比的暢快和舒適!雖然那時他還沒有找到乳酪,但是他不再為過去曾經擁有又失去乳酪山而感到痛苦。
最後他終於找到了新的乳酪山,也見到了那二隻小老鼠。二隻智慧的小老鼠因早就發現舊的乳酪山有越來越少的現象,所以當舊乳酪山消失時,它們毫不猶豫的開始尋找下一座。
然而,當這個小人興高采烈地帶著新的乳酪找到他的朋友-仍守在舊乳酪山的那個小人時,他的朋友卻拒絕吃新的乳酪,因為他仍然想吃到舊的乳酪,仍然希望「拿走乳酪山」的人有一天會「還給他」。
是誰搬走我的乳酪?
您的乳酪是什麼?事業?快樂?愛情?事業?健康?家人?學業?友情?
你不快樂?那快樂的乳酪在哪裡?
誰來決定我的行為表現?
名專欄作家哈理斯(Sydney J.Harries)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那朋友禮貌地對報販說了聲謝謝,但報販卻冷口冷臉,沒發一言。
「這傢伙態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繼續前行時,哈理斯問道。
「他每天晚上都是這樣的,」朋友說。
「那麼你為甚麼還是對他那麼客氣?」哈理斯問他。
朋友答道:「為甚麼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當我們容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一個訊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
此時我們就把一重大的責任托給週圍的人,即要求他們使我們快樂。我們似乎承認自己無法掌控自己,只能可憐的任人擺佈。這樣的人使別人不喜歡接近, 甚至望而生畏。
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
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和他在一起是種享受,而不是壓力。
你的鑰匙在那裡?在別人手中嗎?快去把它拿回來吧!那應該是你的!
家庭的乳酪在哪裡? 為什麼厚他人而薄家人?
自己有權「活在家中,做我自己」。在外面不得已必須裝模作樣,回到家裡如果還得口是心非的度日,那這日子怎麼能過得下去?
對於家人我們有著「親愛的,你當然要能懂我的心」的期望。
話說剛認識的外人,也許會誤會我的意思,但你們跟我相處了這麼久,怎麼可以也不明事理,扭曲汙蔑我的想法呢?
不知你是否也覺得,自己EQ的好壞,其實是因對象而異的..........。
而通常與一個人的距離愈近,感覺親密,我們的EQ也往往就愈低。
在公司裡老闆在大夥面前大罵你白痴,你頜首稱是。但一回到家,聽見另一半輕聲問為什麼晚歸,就氣得火冒三丈。
好久不見的朋友詢問你的終身大事,感覺溫暖在心。但同樣的話出自老爸老媽口中,就是干涉隱私、窮極無聊!
看來我們能夠給一個人最殘酷的處罰,似乎就是讓他變成自己的親人!
到底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 ~
在外面怨氣吞聲了一天,心中可是累積了許多的不滿及挫折,這些未抒發的負面能量不斷地膨脹,回到家時,自己就好像快要煮開的一壺水,祇要找到一個宣洩口,其後果就是氣壯山河,而慘不忍睹。
「厚他人而薄家人」的作法----非常不智。家人絕對比外人來得重要。
老闆及客戶甚至朋友都可再找,自己的家人可是一輩子的牽掛,當然更應小心經營彼此的關係。家人氣頭上的一句重話,比起外人的口出穢言,更容易對一個人造成難以修補的負面影響。好好珍惜疼愛你及你(妳)所愛的人!
事業的乳酪在哪裡?您還是依然是我嗎?仍耽溺於過去光榮的歷史,穩定及安逸的環境?仍對外在環境的變化渾然不知?
最後不但因失去競爭力而被淘汰,甚且成為公司沈重的包袱。
還是你願意像和尚一樣?
話說有二個和尚,他們分別在相鄰的二座山上的廟裡。這二座山之間有一條溪於是這二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久而久之,他們便成為好朋友了。就這樣,時間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覺己經過了五年。
突然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 ,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便不以為意。
哪知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樣,過了一個星期,還是一樣直到過了一個月,右邊那座山的和尚,終於受不了了。
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過去拜訪他,「看看能幫上什麼忙。」於是他便爬上了左邊這座山, 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他到達左邊這座山的廟,看到他的老友之後,大吃一驚,因為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太極拳,一點也不像一個月沒喝水的人。
他好奇地問:「你巳經一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嗎?」左邊這座山的和尚說:「來來來,我帶你去看。」 於是,他帶著右邊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廟的後院指著一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即使有時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
如今,終於讓我挖出井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時間,練我喜歡的太極拳。」
挖好屬於自己的井,不要害怕改變,危機就是轉機。我們在工作領域上,即使薪水、股票拿的再多,那是挑水;不要忘記把握下班後的時間,挖一口屬於自己的井,培養自己另一方面的實力;未來當您年紀大了,體力拼不過年輕人了,您還是有水喝,而且還要喝得很悠閒喔!
乳酪永遠是靠自己的努力創造出來的!
你想別人怎麼看?
你明明很喜歡一個人,卻沒有表白的勇氣。
你明明很想向你的上司爭取那個職位,卻有一籮筐的遲疑和顧慮。
你明明很希望告訴某個討厭的傢伙再也別來煩你,卻從來不敢如此痛快淋漓告訴他。
你明明很不願意買下那件店員拚命推薦的襯衫卻又擔心他會以怨恨的眼光看你。
你明明愛吃漢堡,卻老是莫名其妙地點了薯條。
因為你總是擔心別人的反應。
別人的反應都只是你的虛擬而已。你真正在應付的不是別人,是你那顆混亂不安的心?
一如站在一面鏡子前,不管是正對或背對,呈現的只是個人的鏡象。你面對或逃避的,終究只是自已。
當你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你,別人看見的就是剌蝟般的你。
當你覺得天使們都停在你的肩膀上,別人看見的就是光芒萬丈的你。
當你覺得沮喪失落能量低迷,別人看見的就是不值得託付的你。
當你覺得自在昂揚充滿信心,別人看見的就是值得相信的你。
當你覺得沒有人會來愛你,別人看見的就是可憐兮兮毫無魅力的你。
當你覺得恩寵滿懷希望無限,別人看見的就是明亮燦爛風華絕代的你。
親愛的朋友!故事說完了!希望我們能天天快樂的品嚐美味的乳酪!
祝快樂幸福永伴我們!

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一塊地總有一粒種子適合

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尤其是在教育現場第一線的我們,更值得我們深思!文章內容如下:

有一個女孩,沒考上大學,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學教書,由於講不清數學題,
不到一週被學生轟下。
母親為她擦了擦眼淚,安慰說,滿肚子的東西,有人倒得出來,有人倒不出來,沒必要為這個傷心,也許有更適合你的事情等著你去做。
後來,她又隨本村的夥伴一起外出打工,不幸的是,她又被老闆轟了回來,原因是剪裁衣服的時候,手腳太慢了,品質也過不了關。
母親對女兒說,手腳總是有快有慢,別人已經幹了很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書,怎麼快得了呢?
女兒先後當過紡織工,幹過市場管理員,做過會計,但無一例外,都半途而廢,然而每次女兒沮喪回來時,母親總安慰她,從沒有抱怨。
三十歲時,女兒憑著一點語言天賦,做了聾啞學校的輔導員,後來她又開辦了一家殘障學校,再後來,她在許多城市開辦了殘障人用品連鎖店,她已經是一個擁有幾千萬資產的老闆了。
那就是前些年她連連失敗,自己都覺得前途渺茫的時候,是什麼原因讓母親對她那麼有信心呢?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兒湊到已經年邁的母親面前,她想得到一個一直以來想知道的答案,母親的回答樸素而簡單,她說,一塊地,不適合種麥子,可以試試種豆子,聽完母親的話,女兒落淚了,她明白了,實際上,母親恆久而不絕的信念和愛,就是一粒堅韌的種子,她的奇蹟,就是這粒種子執著而生長出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