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課程美學

◎課程美學的激盪
在當前台灣教育改革的情境氛圍,以及後現代主義、批判教育學、課程再概念、課程典範轉移等思潮的激盪下,我國教育環境儼然形成眾多論述的萬花筒。固然,理想的溝通與思想的會極可能為教育帶來無限的可能性,但隨著解構以後的差異可能形成另一種雜亂或相對主義,對此,課程研究實務與研究必需在實證取向的課程理論外尋求源頭活水,課程研究的美學取向受到了重視,課程美學的思維也似乎可對作為教改主體的學校及教師提供一種從技術到生命情調的思考路徑。
◎課程是美學文本
Pinar所提課程美學文本觀點認為美學是無所不在的,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著,可以跨越不同的學科存在著。實際上課程美學文本就是行動與問題解決為導向的,經歷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的審美意識,以創造力、想像力、洞察力、批判力、探索力為行動的基礎,做為產生課程美學文本的途徑。綜合Pinar等人的觀點,在課程為美學文本的意涵之下,我們應視課程為很多的藝術的形式之一,課程是獲得美感的重要媒介之一,它同樣具備著如同繪畫般的色彩與線條、詩歌般的情感與想像、舞蹈般的形體與表情、戲劇般的對話與行動,更廣泛地含括很多藝術的形式與內容,讓師生創造接近真實的真實。
◎課程美學的經驗重建
課程做為美學文本的心理歷程是透過課程媒介形式放在脈絡思考,感知主題並受其啟發,以多元的視野運用想像力、創造力,進行探索的行動,在交互作用之間洞察問題的核心,讓自身理解與感受一切的經驗,建構經驗的意義,判斷意義的深層內容,接著透語言以批判的角度反思、解釋與評價,甚至深刻解讀隱藏在背後之價值,讓最初的經驗重新建構所表達的想法或概念。
◎教師即藝術家
Dewey(1934)提出「教師即藝術家」的論述,教育是最高級的藝術,教學是一種獨特的藝術。Dewey(1958)認為,教育經驗如果少了美感的層面,即便發揮了某種程度的實用笑意,如此的經驗也難說是完整性的教育。以知識、技能、認知、智育為主導的課程模式,很顯然地缺乏美的面向,不符合完整教育的理念,教師亟應思考如何將教學從「教學是技術」的層面進一步提升為「教學是藝術」的境界,發揮實踐智慧,充分展現「教師即藝術家」的理想。
◎結語
最後,誠如Pinar等人以想像(imagination)和驚奇(wonder)做為結論,提出理解課程為美學文本使人質疑傳統,應以多元觀點來看待知識與教學,把每一次看到的都當成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