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課程領導的後現代觀

從現代觀到後現代觀課程典範的轉移
課程就像一個跑道,在現代課程中,跑道已預先為其規劃,老師、學生則必須遵守這已規劃好的跑道,運行於中。訓練我們成為既定真理的被動接受者,而不是積極的知識創造者,老師只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則是被動的全盤接受者。而在後現代課程觀課程,不再被視為固定的先驗的跑道,而成為個人轉變的通道。這一側重點和主體的變化,更為強調跑步的過程和許多人共跑步所形成的模式,而不偏重跑道本身。儘管跑步者和跑到不能一分為二。組織和轉變產生於活動之中,並非預設於活動之前。這也意味著在課程實施之中,將教師及學生也都納了進去,變成主角之一,注重個人間之差異。教師由傳統的威權中轉變為樂於面對學生,與學生一起去探索師生所一起欲達成的共識。在這一框架中,傳統的評量方式亦失去作用。權威不再是超越性的、外在的,而成為共有的對話性的。現代主義課程採用封閉的觀點,灌輸、架構了我們的教學-學習過程。我們所界定所謂的良好教學〈以及因此而來所謂的良好學習〉為知識的傳遞,在這裡有了轉換。
後現代課程觀的實踐智慧
在後現代課程觀中,學習和理解來自對話和反思。當我們在我們和他人之間、我們與課本之間協商交流---學習和反思被創造出來了,而不是被傳遞下來。課程作為過程的作用,在於幫助我們調和這些交流,為達到這一目的,他應是豐富的、雙向的、關聯的和嚴密的,我們現正從現代主義特點的典範,轉向後現代典範。正進入一個新的、折衷的後時代,但在這一時代中,過去不會消失,將不斷地從正在進行變化的現在角度予以重新界定。後現代課程應從過去的控制中解放出來,但他的確需要歷史的根源,以便得以成長和發展。後現代應轉化現代課程,而非完全否定和拒絕。從渾沌中產生新的秩序及意義,不同於泰勒模式中之線性概念發展。教師、學生就諸多外在的因素〈如環境、社區、家庭背景…等〉,相互探討、交互作用,不斷的做雙向性、多向性的發展,針對欲達到的目標,不斷的再做修正,直到實現。
代結語—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
九年一貫的實施,旨在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因應未來社會的需求。我們勢必無法再用過去的舊有經驗與方法,來教導我們的孩子,去適應未來的生活。師生共同討論、交互作用,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來適性發展。「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用對了的方法,每棵樹皆必有其不同之姿態茁壯,齊一之價值觀不知要扼殺了多少未來可能的人才。套句多爾的話,「迷人的想像王國,在那裡沒有人擁有真理,而每個人都有權利要求被理解。」在我們對知識和為了知識的探索中,我們面對的不是已經固定「在那兒」等待發現的實在,而是解釋上帝笑聲回音的多種方式。

道德領導實踐

◎前言
課程與教學是教育的核心,亦是傳承社會價值體系之重要中介歷程。社會價值有其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的恆常處,也有需因應時代快速變遷,而需不斷隨之更新的部分。
◎有賴真誠的對話關係,共創共同的語言
道德領導必須創造或使用共同的語言,以使理性的實務可以系統地發展。校長與學校同仁要真正地溝通對話,協助同仁在多元文脈絡中設身處地來考量他人的價值觀與需求,避免專注於自我需求的實現,以至於忽視他人的需求和正當的欲求,而能作出健全而非任意的道德判斷,基於正義原則,建構合理而可行而非專斷獨裁的道德原則和行為準則。
◎培養道德批判思維能力,以解道德的兩難困境
道德領導的首要工作宜使成員具備道德批判思維能力,否則在多元文化情境中,往往會面臨道德兩難或道德衡突的情境。實施道德領導的學校組織,如果學校成員欠缺這方面的能力和素養,就很難期望學校有良好的發展與願景。一個有活力的多元文化和多元主義觀的社會中,學校要實行道德領導,依據認知主體主觀的建構知識,且能基於正義原則,大部分成員就得有道德的基本規則,以及具備道德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深化成員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道德領導是屬於「心」的領導層級,學校成員必須跳脫利益交換的思維層次,以義務而義務,站在教育專業的角度,奉獻心力,以成就每個學生的潛能開發及自我實現。學校成員能體認教育的本質,在於導人向善,規範人之所以為人的行為舉止,在反省分辨中紹承傳統的價值觀,並對不同時宜的傳統思想進行解構與重構的工作,更進一步思考時代潮流的新興議題,真誠提出來深刻的反省,而深化人生走的正確道路與方向,秉著應有的專業倫理教化學子,那麼道德領導的理想才能夠實現。
◎代結語—展現生命智慧共享『善』的世界
道德領導在於領導成員的心,亦即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體現。人如果意義失落和價值迷惘,怎能有遠大的抱負與願景呢?在平常的課程領導運作中,校長與成員之間,必須形成默契,體悟人生的意義,深化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鼓勵同仁對自身經驗的反省批判,主動積極參與校務,能以更寬廣的視野,化作真誠溝通的情操,落實在人際互動的網絡中,涵泳德性和氣節,使整個學校充滿希望與活力,成就公共的『善』,營造溫馨且富人情味的德性學校。